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政策取向
要根本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风险,促进经济良性运行,并平稳转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中,必须把深化改革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以供给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筑牢经济平稳良性运行的根基和长效机制。
智库观点
于长革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总体研判
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为2011年以来首次增速回升,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当然,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既要关注2017年6.9%这个2011年以来首次回升的经济增速,但也不能单纯盯着这个数字指标不放。我们凡事都要两面看,既要看积极的一面,也要看消极的一面;既要看眼前,也要看长远。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增长速度,我们首先要肯定成绩,因为成绩是明摆着的、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也要着眼长远,对当下的成绩保持审慎的态度。从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持续下滑,直到2017年出现了首次反转,GDP比2016年小幅提高了0.2个百分点。于是许多人便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了,也就是V字体反弹了,已经“新转常”了。笔者并不认同这些看法,目前尽管一些区域、一部分产业和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恢复,但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尚在努力化解之中。因此,近期我国经济仍将在底部徘徊,徘徊区间基本在6.5%―7%之间,可能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低一点。直到我们需要进行的调整和改革完成了,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我国经济自然会进入下一轮增长周期中,届时“新转常”也就真正实现了。
当前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风险
之所以作出上述判断,主要是基于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或者正在解决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甚至是致命的,风险级别相当高。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平稳良性运行的风险和隐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财政经济数据不实。近年来,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谋求政绩,不切实际地制定财政经济增长目标,并层层向下分解,定期进行严格考核,直接影响官员的晋升和仕途。下级政府因完不成任务,便采取经济增速拍脑门、财政收入虚收空转等途径,甚至干脆造假、虚报数据,从而虚增了全国的GDP和财政收入等。
二是部分地区、部分基础设施严重超前建设,既提前预增了GDP,也给政府带来了持续的财政压力和风险。从城市建设和发展角度来看,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但绝不能不顾实际需要而盲目超前建设,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超前10―20年,甚至30年,虽然保证了当下GDP的增长速度,但一方面该GDP属于超前实现,另一方面这些建成的基础设施必然会沦为“没人用、扔不掉、养不起”的“包袱”工程。
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加剧。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靠举债出政绩、大肆借钱融资的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追求政绩,依然唯GDP至上,主要精力全部集中于拉投资、上项目,并要求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全力以赴为政府搞建设融通资金,甚至不管通过任何方式和方法,融不到资金就换人,致使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偿债压力和债务风险进一步蔓延。
四是近年来“土地财政”急剧膨胀,地方政府依托土地财政作为资本运作和积累方式虽然拉动了GDP增长,但“土地财政”在膨胀的同时也使地方政府患上了严重的经济增长“土地依赖症”,将我国经济拖入了经济增速放缓―刺激房地产业发展―房价飙升―房地产业调控―地方财政“吃紧”―经济增速放缓―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循环怪圈之中,直接导致地方经济增长难以持续,更增加了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