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局部金融危机,留给温州不少空壳“僵尸企业”,其中九成以上是民营企业,可这些企业的老板,最初宁可跑路躲债,也不愿意让企业依法破产。7年过去了,随着相应政策的出台,多数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走上破产、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的道路。是否,这就是“僵尸企业”唯一的出路呢?
“僵尸企业”一词最早用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指那些无法继续正常经营、应该破产却又靠借债或政府资助而没有破产的企业;我国给僵尸企业的官方标准定义为:如果一家企业连续三年利润为负,则将这家企业识别为僵尸企业。”
鉴于此,或许我们可以把“僵尸企业”进行分类,可以挽救的和不可以挽救的两种。可以挽救的是企业运行基本正常,只是在业务模式、业务内容上与时代脱轨,产业附加值低、投入成本高、产品库存严重。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也就是说这类企业仍然具备一定的资源和社会价值,只是缺乏一个更加有效率的运营模式和方法,来阻止他们滑向“僵尸企业”的深渊。
惊涛骇浪涌来的“新经济”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2016年“新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通俗地讲,新经济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
无论如何众说风云,当下新经济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互联网+”,而通过“互联网+”来帮助传统企业、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的大势所趋,也是屡试不爽。比如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零售、租赁、交通、服装等行业,还有前几年得益于共享单车而被重新“激活”的自行车行业。可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有这么一种可能,成为“僵尸企业”涅盘的良药。
然而,过去行业得以改变,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在资本的驱动下完成。显然,这并不适合“僵尸企业”,“僵尸企业”们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能够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完成一次“激活”,而非在资本的推动下。
盘石新经济平台的“新机遇”
如果说“新经济”的出现,给“僵尸企业”带来了曙光的话,那么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的诞生,无疑是有力的践行者和推动者。2017年4月,盘石股份董事长兼CEO田宁首次提出了涵盖新制造、新商业、新金融、新能源的“四新”概念,并重磅推出了“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
“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就是致力于以“互联网+”作为新经济发动机,帮助传统实体经济、制造业、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紧密结合“互联网+”,实现成功转型升级。
据悉,“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集成了盘石数十年以来积累的盘石云大数据与服务经验,打造了以营销云、信用云、内容云、saas云、电商云、教育云、金融云等七大云系核心服务,打造基于盘石大数据为基础而交互链接的盘石全球移动内容分发、盘石网站安全信用认证、盘石全球数字营销推广、盘石社交电商市场、盘石全球互联网金融、盘石大学互联网教育等全球新经济互联网生态圈系统。
平台能够一站式解决传统实体,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新经济过程中的触网、开店、营销、跨境、资金、人才、征信等一系列难题。
事实上,关于减少僵尸企业用什么“良药”上,人大国发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说,“导致僵尸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因素,还有外部需求冲击,错综复杂。因此,要清理僵尸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对症下药,而且只有下猛药才能治沉疴。”
在防范上,要以扶持新兴、幼稚、战略性产业为目的的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为这些行业的企业提供了一层保护伞,使这些行业的企业减少了面临的市场压力,也使得这样企业的发展偏离了市场的轨道,可能导致它们盲目生产、盲目做大,最终可能变成僵尸企业。
而作为全球首个新经济平台,“盘石新经济平台”在今后将助推国内乃至国际的传统实体经济、制造业、中小企业提升未来竞争能力;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拓展全球市场,帮助更多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互联网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互联网人才,切实提升互联网应用水平、技术水平,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