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在投资者都预期经济将会大跌的时候政府却发布强健的增长是非常出人意料的。但中国不一样。官方公布其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为6.9%,仅比第二季度的7%少0.1个百分点,这使得人们更加怀疑这个数据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怀疑如此严重以至于如果不用特别说明筛选出哪些是可靠的哪些是不可靠的,就很难写直接写出一份分析报告。因此将最新发布的数据分两部分看待就很明智了:政府所给出的数据以及应该被相信的数据。
官方的数据确实很出人意料,尤其是在这些数据反映的第三季度里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忧虑如此广泛的情况下。七月股市开始陷入混乱,从峰值到谷底股市跌了40%。政府为提振股市所采取的救市措施玷污了其经济调控能力的名声。8月人民币的小幅贬值又使得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加深了一层。同时一系列的调查指出制造业陷入了萎缩。
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6.9%的增长率是一个相当好的表现。然而,这可能是自2009全球金融危机谷底后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季度,但目前的经济总量是当时的两倍。一个逐步、稳定的经济再平衡系统能帮助解释这些稳定的数据。正如出口商证明的那样,中国的工厂正举步维艰。
第三季度的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5.8%,大概是二十多年来最疲软的。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型。第三季度服务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8.6%,比得上2011年以来的最大增幅。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几年前,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比工业大了。
这种转型可以从看似不断下降的投资和强劲的消费增长中看出。前三季度同比总投资上涨了10.3%,是15年以来的最低值。但零售业在九月同比上涨了10.8%。是7个月以来的新高。一个健康的劳动市场支持着这种再平衡。收入在第三季度实际上实现了同比7.7%的小幅增长。
但是这些数字有多可信呢?那些质疑这些数据的分析家总体上被分成了两个阵营:一部分认为中国的数据完全是伪造的,掩盖了其经济真实且残酷的状况;另一部分则认为中国的数据是被粉饰了的,虽然被夸大了但没有完全扭曲。有效证据表明,后者更为可信。
对中国经济数据最极端的质疑集中在一系列指标上,这些数据在过去支持了整体经济一个体面的样子。比如,发电量在今年到目前为止只增长了0.1%,而这通常反映出真实的增长远低于政府的数据。进口也很疲软,在9月同比下降了18%。这些指标都是反映工业情况的窗口,而工业——这个正遭受最严重衰退的行业——是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试图全面解读进口数据的增长甚至问题更多: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重创了中国进口值。此外,向由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显示的是经常项目数据,而不是以月记的商品贸易数据。
对其更温和的怀疑有更明显的证据:中国确实表明其修改了数据。矛盾集中体现在统计局调整名义GDP来解释通胀的方法上。在第三季度,名义增长率是6.2%,但是政府计算出总物价下降了0.7%,使得GDP的增长达到了6.9%。这令人匪夷所思,因为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在第三季度略微上涨了1.4%。此外,很多明显的紧缩来源于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下降。但是PPI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不是国内的紧缩。要计算替代平减指数非常困难,因为它们依赖于对每个行业比重和价格水平的大胆假设。那些推算大概经济整体潜在状况的分析家认为增长率应该接近5-6%。
其中一个办法是只看政府的名义增长数据,忽略平减指数。这样,一个与中国经济不断下行的印象更加紧密联系起来的图像就出现了。第三季度同比名义增长率跌至6.2%,显著低于第二季度7.1%的增速。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比2011年录得的让人瞠目结舌的20%的名义增长率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此外,大宗商品价格的断崖式下跌有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进口的下降直接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大幅提升,并提振了整体的增长。根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一家中国本土的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们称,剔除出口,中国名义国内需求增长大概接近5%。这与政府所描绘的数据相比是一个剧烈的下降。但相比几个月前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这仍然是一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