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中国现在的投资占比率依然非常高,无论是中国官方的统计,还是OECD观察报告的分析,都占到GDP的40%以上。]
北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知名国际机构及主流智库的经济学家纷纷展示了其对中国经济活力的最新研究或调研成果;享有国际声誉的德国经济学家卢德格尔・舒克内希特(LudgerSchuknecht)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上海社科院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着非常深远的学术合作关系,也经常性地举办专题讨论会和联合发布会。4月17日,舒克内希特拜访了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教授。之后,在沪知名中方经济学家的代表与舒克内希特等OECD官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需要注意的全球经济结构治理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方代表包括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军教授、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幼文研究员、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教授等。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舒克内希特,2018年9月起出任OECD副秘书长。他运用自己在国际经济政策及决策中的丰富经验,促进OECD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实现“更好政策为更好生活”宗旨发挥作用。他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战略监管OECD的统计与数据、税务政策和行政,还有OECD的教育和技能工作以及OECD与G20(二十国)非洲倡议的协议。
担任OECD副秘书长之前,舒克内希特曾任德国联邦财政部首席经济学家和德国G20财政代表,在这一职位上,他负责协调德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的财政事务,在倡导G20的数字税收计划和G20与非洲的一揽子计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还在欧洲中央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过任职经历。舒克内希特毕业于慕尼黑大学,他的诸多研究都关注财政政治以及对金融领域的影响。
在上海社科院,舒克内希特首先提到的是:虽然去年及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还是比较强劲和突出的,而且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25%(即四分之一)的全球经济增长都来自中国,这是有目共睹的。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就是跟G20比较也是出色的;可以看到过去40年,中国增长率远超G20。
他说,所谓的G20,也就是世界上二十个最主要的经济体;中国之外的G20成员也就贡献了全世界经济总体的25%分量。OECD观察的中国,虽然过去几年增速在放缓,现在增速保持在6%偏上的水平,但平均增长还是比G20高出四倍。而最新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4%。
在他看来,还有一些数字也都是比较优秀的成绩单,如中国的GDP增长率在6%偏上,民生价格比较稳定,而且投资势头强劲,在宏观财政政策方面比较稳健。虽然有国际经济观察员认为,中国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还可以做得好一点,但是舒克内希特本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他还认为,中国在贸易经常账户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平衡。而德国在过去几年通货膨胀率比较高,且在贸易经常账户的平衡方面碰到挑战。所以,他觉得德国应该像中国那样趋向于达到平衡的水平,而且是在几年内做到的。
OECD已经注意到:在过去的2018年,中国就明确推出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如提出要强化社会公众需求,以及在供给侧进行改革。在保持经济增长活力方面非常重要的是国家财政政策以及个人税收调节,还有其他的税收包括增值税等,以及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今年一季度,OECD也观察到中国已准备做出进一步降低关税的姿态,这对于其成员国来说是个鼓舞。
舒克内希特还认为,在宏观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方面,往往实际效果会比统计数字所显示的要大。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中国将会看到更大的积极变化,比如在流动性方面也会持续地改进,在银行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取得很大的进展。这都显示了中国中央政府的宏观战略计划――在未来比较稳健的增长。因为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地增长非常迅猛,但是OECD观察到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到了稳健增长的阶段,其实这更是比较自然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