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巴西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9.34%,高于全球平均涨幅。据巴西工业、外贸和服务部(MDIC)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巴西的出口额为1077亿美元,其中逾30%为铁矿石、石油和大豆的出口。
依靠大宗商品高额出口,巴西曾经缔造经济上的“黄金十年”,即1993年至2013年。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严峻,大宗商品进入熊市周期,巴西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如今中国“黑色牛”崛起,不仅关系着国内产业链上千千万万企业的福祉,更撩拨着大洋彼岸巴西的心弦。
券商人士指出,巴西等国经济长期依赖于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当需求减少或者成本优势消退时,经济状况迅速转差,似乎构成了“要素诅咒”。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发展模式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山”和“水”都有被利用完的一天,经济转型阵痛是这些国家必须经历的。
绕不开的大宗商品怪圈
集合了全球70个经济体进出口数据的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巴西出口额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9.34%,全球平均涨幅仅为8.5%,其背后的助推因素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巴西出口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的6.7%和中国的8.5%,上半年欧盟的出口增长速度为4.7%,墨西哥为10.4%。
巴西的出口商品清单决定了这种结果。“由于我们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大宗商品,而大宗商品的价格增长,因此我们的出口额增长幅度较大。”巴西前外贸国务秘书韦伯·巴赫尔表示。
巴西是一个受到大自然丰厚馈赠的国度,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也使巴西经济陷入了严重依赖农产品、矿产品等大宗商品的怪圈。据海通证券2015年底提供的数据,大宗等初级产品占其出口总额达50%以上,而欧盟(19%)、美国(12%)、日本(3%)等发达经济体和中国(18%)、印度(2%)等新兴经济体是巴西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来源。
至于今年,巴西工业、外贸和服务部(MDIC)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巴西的出口额为1077亿美元,其中超过30%为铁矿石、石油和大豆的出口。
依靠大宗商品高额出口,巴西曾经缔造经济上的“黄金十年”。1993年底,卡多佐出任巴西财政部长并出台雷亚尔计划,巴西从此展开私有化改革并迈开了国际化步伐,经济发展模式也从进口替代模式转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完全契合了巴西作为资源大国的优势。同时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助推了大宗商品价格水涨船高,大宗商品出口成为推动巴西经济增长的强力发动机,期间,更诞生了诸如淡水河谷这一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巨头,被誉为巴西“皇冠上的宝石”。
2010年巴西经济增长率达到7.5%,创25年高位。在全球经济十强排行榜上,巴西2007年还仅是最后一位,2011年已经取代英国位居第六位。2013年巴西对中国出口结构中,矿产品出口额206.2亿美元,占44.8%;植物产品出口额171.8亿美元,占37.3%。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严峻,大宗商品进入熊市周期,巴西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周期的力量
不过,趁着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东风以及环保风暴的席卷,黑色系产业链在经过五年熊市周期后再度进入牛市周期。以铁矿石为例,2016年1月21日以来,大商所铁矿石主力1801合约累计上涨了87.46%,此前该品种一直阴跌不止。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指出,对于巴西出口受益于大宗商品反弹,国际商品贸易繁荣而言,实际上从2016年下半年就开始显现。尽管2011年中国进入经济转型期,对全球大宗商品,如矿产、基础原材料(铜等工业品)和能源(煤炭和石油)消费增速放缓,甚至绝对值下降,如中国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削减煤炭消耗,但中国依旧是全球第一大商品消费国。借助于中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企稳回升,大宗商品止跌反弹,以铁矿、大豆等基础产品出口的国家如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出口出现大幅反弹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巴西等国出口产品单一,在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中国经济复苏和大宗商品上涨周期,其出口恢复要好于全球贸易;不过,若全球经济低迷或者衰退,巴西出口遭遇的冲击比全球贸易要更大。这一方面体现出资源国和非资源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决定全球大宗商品和国际贸易的景气度。
资源国的兴衰与资源矿产类似,基本以7-8年为一个周期,其经济大致会在3年左右恢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人口趋于稳定,预计恢复周期会越来越长。以巴西为例,分别将1982-1990年、1990-1998年和1998-2008年视作一个经济周期,可以发现每个经济周期的前几年经济增速都会放缓,GDP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巴西出口当中,真正赚到钱的还是农产品、矿产品等这些初级产品,这些产品对巴西的经济增速有很大影响。”
不过,有业内媒体指出,对大宗商品出口的高依赖已经严重损害了巴西经济。一方面,即使拥有淡水河谷这样议价能力极强的铁矿石巨头,但由于价格波动性很大,对于巴西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将经济前景押注大宗商品市场并不明智。另一方面,大宗商品的繁荣不仅让巴西错过了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机遇期,同时,由于大宗商品出口带动原材料加工的发展,其他制造业则因缺乏投资和人力资本陷于萎缩境地。
山水有时尽 转型需趁早
牛市周期不会轻易结束,巴西经济的复苏依然可期,不过这背后有着难以割裂的“中国因素”。况且,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也水涨船高。
“从国内大宗商品发展来看,已经有部分品种发出中国独特的声音,如中国特有的钢材和煤炭,而具备国际性的商品如铜、铝和铁矿石也伴随国内期货品种交易规模壮大而壮大。接下来,在即将上市的原油期货引领下,中国在原油市场的话语权也会不断壮大。”程小勇指出。
他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商品消费国,但是这些原材料定价中国往往话语权较低,资源国或者西方发达国家对基础原材料定价有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来源于中国对大多数基础工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需要看别国脸色;二是中国商品期货和期权等商品衍生品市场不发达,在全球大多数商品通过衍生品定价的情况下,中国衍生品市场不发达意味着参与衍生品定价的机构较少,从而会出现中国需要进口的往往价格很高,出口商品价格则往往被压制或者遭遇反倾销调查。再就是,海外主要资源国要么本身徘徊,要么受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对中国在海外资源购买方面设置障碍,导致基础工业原材料得不到保障。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等此前分析认为,巴西的大宗商品、中国的人口红利、俄罗斯和沙特等国的能源等问题,都存在一个共同点:这些国家的经济长期依赖于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当需求减少或者成本优势不再时,经济状况 迅速转差,似乎构成了“要素诅咒”。而事实上,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学上叫作“比较优势”,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山” 和“水”都有被利用完的一天,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经济转型阵痛是这些国家必须经历的。